Day 01 _ 0526 昆明翠湖的週末
剛下飛機到達昆明約莫下午三點多,離晚餐時間還早,
於是就到昆明市區的陸軍講武學校與翠湖走一走舒展一下筋骨。
【雲南陸軍講武堂】
幾乎來雲南就會到翠湖走一回,冬春的湖畔是看紅嘴鷗的最佳景點。
這次來的季節已是初夏的黃昏,亭台樓閣依舊,
紅嘴鷗早已無蹤跡了,只剩幾隻的鵝與水鴉悠遊,
湖邊的垂柳更茂密翠綠,
湖面有些區域上也長出新嫩的荷葉。
週末的翠湖熱鬧的很,除了遊客,當地民眾們也攜老扶幼出來走走散散步,
還有各式各樣的社團表演唱歌、樂器演奏、民俗舞蹈…等。
不過最新奇的是很特別的書法練習與葫蘆絲吹奏練習。
當看見一位小孩拿著超大毛筆沾水在地上揮舞時,
很難置信他就如此以地為紙沾清水的練起書法來了,
但再環顧四周像這樣的還有其他人呢!
在這裡還看得到打毛線的婦人,不過人數已不多
記得幾年前來時,坐一排的人,幾乎人手一件邊聊天邊打毛線.
那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我想再過幾年這樣的畫面也會消失在現代化的洪流中
這什麼樂器啊? 原來它叫"葫蘆絲"
第一次經過這家店時
以為他是賣葫蘆的
問了湖邊在練習的吹奏的人
往回走抬頭看到"雲騰民樂"
才恍然大悟知道葫蘆裡賣的是種樂器
當時有工作在身,沒時間多做研究
回來時查了資料,才有些概念
下次有機會時,再探究清楚
(資料來源:百科維基)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篳朗叨、潑勒翁、布賴、米倫、比格寶、渥格寶、拜洪廖或同格滿),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屬簧管樂器,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傣語稱「篳朗叨」,「篳」是傣族氣鳴樂器的總稱,「朗」是直吹,「叨」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阿昌語稱「潑勒翁」,「潑勒」是簫,「翁」是葫蘆,意為葫蘆簫。德昂族稱「布賴」,「布」是吹,「賴」是葫蘆,意為吹葫蘆。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稱「米倫」、「比格寶」、「渥格寶」等。佤語稱「拜洪廖」,「拜」是簧管樂器的泛稱,「洪廖」是葫蘆,意為帶葫蘆的簧管樂器。西盟佤族又稱「背板」。布朗族稱「同格滿」。 葫蘆絲代表作是《月光下的鳳尾竹》。
@ 傣族葫蘆絲的樣式葫蘆絲的樣式 :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意為「帶葫蘆直吹的篳」,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可吹出由(g~g1)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 阿昌族葫蘆絲的樣式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潑勒翁」,意為「有葫蘆的簫」。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 西盟佤族葫蘆絲的樣式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絲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的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絲的傳說 :
傳說一
關於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說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裡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江畔,一次山洪爆發,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勐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得到了世代相傳。[1]
傳說二
另外有個傣族的傳說是上古時代有一頭凶獸,經常下山來吃人和牲畜。此時有一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歷經千辛萬苦,到了女媧娘娘的宮殿,女媧娘娘被阿泰的誠心感動,賜予他一隻葫蘆,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等凶獸出現之時,用葫蘆將凶獸收取。但凶獸依然在葫蘆里亂撞,於是阿泰將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蘆的底部,凶獸終於在裡面安靜了下來,再也沒有出來作怪。後來為了紀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這葫蘆和竹子模樣作出了葫蘆絲,作為樂器流傳了下來